“我们不会过得比别人差”
—— 记三甲乡铜盆村脱贫靠自身典型梁少初
9月5日,夕阳西坠,落日余晖把三甲乡铜盆村情野组贫困户梁少初在果林里除草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梁少初放下这里干那里,平均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村党支部书记梁放说。
57岁的梁少初和54岁的妻子周和桂是村里有名的勤快人,靠着自己的双手,家庭日子过得和美而波澜不惊。2016年,周和桂患上了白血病,打破了家庭的平静。梁少初为妻子治病一年就花了30多万元,花光了10多万元积蓄不说,还借债近20万元。
经过治疗,周和桂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每个月服药的费用需要2000余元,孩子又帮不上忙,梁少初感觉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甚至有点“不堪重负”。2017年4月,我市开展重新识贫,梁少初一家因病致贫,被纳入贫困户行列,驻村的市政协副主席邱正松结对帮扶他。
“在我家最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派干部过来帮我,我又信心十足了。”上过高中、当过兵的梁少初对外部的“雪中送炭”,到现在都非常感激。
邱正松和市妇联驻村帮扶第一书记李平姿、谭琼多次到梁少初家里宣讲脱贫攻坚政策,帮他寻找脱贫致富门路。梁少初是泥水匠,在邱正松的启发下,觉得自己还可以搞点“副业”挣钱。夫妻俩一合计,决定搞种养殖,“我们是农民,完全可以找土地要金银。”
于是,新邵县潭溪镇的岳父家十余亩田地被梁少初种下了玉米、稻谷、油茶等经济作物,梁少初还利用岳父家一些杂房喂起了200余只鸡鸭,10来条熟食猪,自家的几亩田地种上了玉米,栽上了果树。很难想象,这么多的重体力活,是怎么由梁少初做泥水匠之余完成的。睡觉前,梁少初有时还会看一会果树栽培技术方面的书。
梁少初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搞完建筑即使累得够呛,回来总要去果园里除草、施肥,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才回家。梁少初每天忙得陀螺转,因为觉得日子有奔头,一点都不觉得累。周和桂的身体也日渐好转,可以帮助丈夫干些力所能及的事,帮梁少初减轻了一些负担。“哪些事得今天做,哪些事可以放到明后天做,妻子为我计划着。”梁少初语气中带着幸福。工作队员和帮扶责任人去梁少初家里走访要“预约”,周和桂“据守”娘家搞种养殖,梁少初则外出做工、打理果园、帮衬妻子,难得“赋闲”在家。
2018年底,梁少初做泥水匠收入四五万元,夫妻俩种养殖收入两三万元,一举摘掉了贫困帽。
经过几次走访后,邱正松对年近花甲的梁少初不服输,不甘当贫困户的闯劲和干劲颇为欣赏,宣讲政策之余,更多地为梁少初落实产业奖补资金,为周和桂落实大病救助政策,并引导他们扩大种植规模。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在和工作队、村支两委商量后,邱正松等人帮梁少初流转了老虎坳上50多亩荒山荒地,梁少初栽上了1200株黄桃、1500株翠玉梨、100多株沙田柚。
“要想富,先修路。”为了果园的长远发展,梁少初投入8万余元,请来挖机拉通了一条700多米从村主干道通往果园的毛坯路。“要栽树,先蓄水。”老虎坳海拔近700米,没有水源,纯粹靠天给水,于是,梁少初对两口不能蓄水的山塘进行了清淤。由于是毛坯路,地势又陡,人畜肥和化肥目前都是梁少初一担一担咬着牙挑上山去。在梁少初的悉心打理下,果树长势良好,明年可以挂果,后年开始丰产。“我们山上的人完全可以靠山吃山,我带头致富了,乡邻就会跟着我干。”梁少初对未来“雄心勃勃”。
今年,扶贫政策将更多的病种纳入了大病救助范围,周和桂服药自付费用大幅减少,加上夫妻俩的勤干苦做,到如今,周和桂治病的欠债几乎被化解完了。“妻子总是说,只要我们肯干,我们不会过得比别人差。”妻子的决心和政策的帮扶,又给了脱贫之后想致富的梁少初不竭的动力。
来源:红网涟源市分站
作者:肖星群 廖丽娟
编辑:石成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