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三娘”陈吉伟
8月6日,夕阳西下,伏口镇海拔800多米高的胡家坪村一家扶贫车间内,“车间主管”陈吉伟开始清点20余名工人一天的劳动成果,“最多的村民一天可以组装3000多个登山扣,每个月工资在2500元左右。”陈吉伟说。
为发展家乡用上“缠”字诀
2012年,陈吉伟在浙江义乌一家旅行背包厂打工,不久,公司的产品基本上实现了全部自动化,唯有登山扣仍只能由人工完成。陈吉伟看到所加工的产品比较简单,公司又有将登山扣业务外包的打算,便萌生了一个想法:“家乡山高地偏,有的是劳力,要是能在自己家乡生产这个产品就好了。”
于是,44岁的陈吉伟一次次大胆向公司老总推荐家乡:民风淳朴,乡邻能够吃苦,对工资的要求明显低于沿海地区,并述说了自己艰难的童年成长经历和胡家坪村的现状。
“要通过物流把产品从浙江发到遥远的湖南一个小山村来做,公司肯定不放心。公司老总先后三次来到村里考察。”陈吉伟说。前面两次见公司迟迟不肯签约,陈吉伟就天天打电话给公司老总。“陈吉伟你就像蚂蝗一样缠着我。”第三次来到胡家坪村后,公司老总被陈吉伟的诚心打动,终于签约了,同意把原材料发物流过来,产品加工好后,陈吉伟再把成品发物流到浙江义乌。
“诚信”大过天
“加工登山扣虽然只需五个简单步骤,签约了,公司还是有点不相信泥腿子村民能够做好产品,首先只试探性地发了够五六人加工的原材料过来。”为了留住业务,陈吉伟房租、水电费都没有向公司提要求,全部自己垫付,找来的五六名村民也都扎扎实实做好产品。
看到发过来的弹簧、铆钉等原材料加工出了相应多的产品,没有浪费,且质量达标,三个多月后,公司更加信任陈吉伟,发过来的原材料够三四十人加工了,最多的时候达到七八十人加工。
陈吉伟的车间原来只是一个家庭小作坊,随着脱贫攻坚的春风吹遍大地,市民政局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刘清锋了解陈吉伟的情况后,引导她向扶贫车间发展,这样既可以帮扶贫困户,又可以得到政策的扶持。今年3月,刘清锋帮她申请了“涟源市就业扶贫车间”,又帮她对接了娄底市一家科技公司,通过召开贫困户大会宣传发动、组织技术操作培训、对接人社部门的扶持政策等方式,陈吉伟的生产车间慢慢走上了正规化,吸纳的贫困户在总工人数量的30%以上。
目前,车间固定的工人有30余人,分散用工50多人,每月能生产300多万个登山扣,每个月发给邻里乡亲的工资在7万元左右。“我们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大家都开心极了。”萝毛组贫困户李妙雄高兴地说。
为了多赚钱,李妙雄把婆婆喊了过来,目前正值暑假,两个上学的孩子也在扶贫车间里“打暑假工”,一家人一个月能够挣到3000元左右。
方便乡邻“勤”用功
“陈吉伟为了方便一些村民在家里加工,自己借钱入股公司不算,还每天要收两个多小时的货。”桐子组贫困户童春梅对此非常感激。
童春梅平时要照顾90多岁的婆婆和两个孩子,希望把原材料带回家加工。陈吉伟把村民的想法和公司商量后,公司怕村民带回去会“短斤少两和产品不合格”,不同意。陈吉伟拿出积蓄,还借钱在公司入了股,让公司吃下定心丸。目前,像童春梅这样,顾了家,每个月还能挣上1000余元的方式非常受欢迎,邻村大伯村等几个村的一些留守妇女纷纷要求在家里加工。
为了满足临近几个村50多名妇女的工作要求,陈吉伟每天天微亮就起床,骑着电动车在山间穿行,送原材料到村民家,又把成品带回来。两个多小时后,在早上八点钟之前,陈吉伟又必须赶回家里的扶贫车间,把原材料发给固定用工的村民进行加工。山上的冬天来得早,且寒风凛冽刺骨,有时冬天一个早晨转下来,陈吉伟经常感觉膝盖麻木,双腿不知道走路了,但她都咬牙坚持着。
为此,陈吉伟的丈夫阙付定没少劝她:“现在家里负担不重了,你何苦天天让自己这么吃亏。”事实上,陈吉伟身体状况并不好,患有心脏病、腰椎颈椎疼痛、肠胃不好等疾病。今年4月,陈吉伟肠胃做了一次大手术,医生嘱咐她按时吃饭,多休息。可过了两天,陈吉伟就闲不住了,又开始忍着痛走东家跑西家。“我是一个忙起来连饭都忘记吃了的人。”
白天,陈吉伟有时也自己加工产品,工人下班前,她要挨个和村民核对数目,晚上,要把一天的产品进行汇总,然后每500个登山扣就装箱打包,常常忙到晚上11点才能安歇。
“胡家坪村到镇上有近20公里,村民有农产品都不好卖,现在这么多邻里乡亲能够在家门口挣点钱,再苦再累我都值得。”陈吉伟说。
来源:红网涟源市分站
作者:肖星群 吴丽 颜小红
编辑:石成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