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灵鸟从涟源飞出-凯发k8官凯发k8

作者:刘 风 编辑:石成 2017-06-09 16:22:38
—分享—

  有一只美丽的百灵鸟,展开优美的歌喉,唱着动听的歌谣,从涟源飞出去!飞向蓝天,飞向大海,飞向高山、峻岭,飞向辽阔的草原……飞进千家万户!

  虽然已是时过境迁近四十年了,却至今令人印象犹在,令人称奇,令人难忘!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有以下两种理由,作为充分依据的:

  第一,当时有一本由《湘江歌声》杂志社主办的小型不定期歌词刊物《百灵鸟》在涟源印刷,发往全国各地;第二,当时,涟源有一批歌词创作爱好者,在热情高涨地从事着歌词创作,而且成绩斐然。这在全国歌词创作、歌曲创作界实属少见。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是文艺创作从十年荒漠走向“春天”的开始,而歌曲更能激情迸发,迎接“解放”。所以,它的蓬勃发展比其他任何形式的文艺作品都来得更快、更猛!韩伟作词、施光南作曲的一首“祝酒歌”,激发了千万音乐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于是,全国各种音乐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北京还办有一种欲与“诗刊”比肩的全国性歌词刊物《词刊》。而且,每种音乐刊物都辟有“歌词”栏目,带办有一种“歌词”小刊。湖南人在这方面更是不甘落后,《湘江歌声》办有《百灵鸟》、株洲市群艺馆办有《潇湘词报》,新邵文化馆办有《野菊花》等数种“歌词”专刊。

  《湘江歌声》的《百灵鸟》由我省著名诗人于沙先生主编。他曾多次应邀来涟源,在歌词创作笔会上,为我市文艺界人士讲过学。他对涟源文艺界有众多歌词创作者的情况熟知,对其创作实力也颇有好评。因而,他将《百灵鸟》在长沙编好,便邮来委托我到涟源印刷厂印刷成书,将该寄重点词曲作家的由我在涟源直接寄出,剩下的打包寄回长沙。

  这样,这只湖南的“百灵鸟”,便从涟源飞出去了,也就提高了涟源歌词创作的知名度,助长了涟源歌词创作者们的热情!

  后来,新邵的《野菊花》,也来涟源印刷。

  乐界词坛的生机勃发,使得涟源也随之涌现了一大批的歌词创作爱好者:黄胜泉、刘合庄、聂玉文、杨卫星、陈谷云、谢惠林、隆华云、周梅魁、史小允……甚至还有后来成了编审、教授的胡如虹、程大琥等。黄胜泉还成了娄底地区歌词创作的领军者,在中央音乐学院读过音乐文学专业的他,歌词创作颇有建树;刘合庄作词、音乐家李正作曲的《祖国啊,我永远热爱您》在中央电视台1986年春节文艺晚会上演唱;聂玉文作词的歌曲《真才实干是英雄》发表在《解放军歌词》的封底;杨卫星有歌词《党和人民在一起》《我爱大山四季春》在《词刊》头条刊发;周梅魁歌词作品《洞庭鱼米乡》也在《词刊》刊发;谢惠林的歌词《小白鹅》在上海《儿童歌声》刊发……可谓来势看好,锐不可挡!

  当时,在全国各种音乐刊物和歌词刊物上,可以经常“遇见”涟源人。一个小小的县级行政区域,能有众多歌词作者在全国音乐界“热闹”一番,实在在难能可贵。

  而我自己呢,很早就是一个歌词创作爱好者。1967年,我在湖南师大中文系读书时,就曾写过一首革命歌曲《站在麓山望北京》(师大艺术系宋泽云老师曲),供院文艺宣传人员演唱。我在涟源文工团任专职编剧时,曾为其保留节目《丰收舞》写过歌曲《手捧硕果上北京》(梁新盈作曲),该节目后又成为邵阳地区各文工团的保留节目长演不衰。后来我到文化馆,写有歌词《农田基本建设要大搞》(梁春生曲)发表在湖南当时唯一的文艺刊物《工农兵文艺》上,此时我就理所当然地算是涟源这个歌词创作小群体中的一员了。1980年1月,由我作词、李群作曲的儿童歌曲《咱们从小讲礼貌》,发表在《儿童音乐》上,而后又被选为全国统一小学音乐教材第四册的必教歌曲。1981年12月这首歌获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文化部、中国广播电视部、全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委员会主办的“1976——1981全国少年儿童歌曲评选”少年组优秀奖。1986年8月,又在由《辅导员》《中国儿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少年报》《儿童音乐》、中国乐友音像出版公司主办的“红领巾喜爱的歌曲评选”中,被全国红领巾投票评选为“乐友奖”。

  后来,我又有《小斑鸠咕咕》(陈红宇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很有名气的少儿音乐节目“小喇叭”中教唱。有《萤火虫与小蜜蜂》(罗晓航曲)被收入上海少儿出版社出版的《牵牛花吹喇叭》的磁带、光碟中。

  30多年来,《咱们从小讲礼貌》依旧收录在小学音乐教材,我的其他两首歌曲也依然在出版、演唱、流行。这大概也可算为当年从涟源飞出去的“百灵鸟”的美丽、动人歌声余音缭绕,不绝于耳吧!

  可惜的是,1986年以后,我未再进行歌词创作。原因倒很简单:

  1986年8月我应邀到北京民族文化宫领“乐友奖”。领奖作者的位置是按签到簿上的先后顺序安排的。我有幸与全国词坛泰斗乔羽先生坐在紧邻的位置上。闲谈中,他勉励我说:你们要搞出一首歌来,还真不容易!不像我们,歌词一写出来,一个电话就到了作曲家手中。他作好曲,一个电话就邀歌唱家来试唱。试唱满意以后,一个电话,就可邀电台、电视台、音乐杂志的编辑来听演唱。大家满意了,甚至只要一位编辑满意了,这首歌就会被发表出来了……领奖回来以后,我却违背了乔羽先生的勉励,反而“知难而退”,不再写歌词了。而且这一退就是30多年!遗憾!遗憾!

  而从“坚持”这一点上讲,我在这里就要“点赞”一下杨卫星了:当年所有的写歌词的涟源人,只有他整整坚持了近四十年。还要再“点赞”他一点的是,他用歌词创作,为涟源的地域文化“服务”,写出了《多情的涟水》《湘中明镜》《乖呔湄江》等作品,为宣传涟源服务。甚至,他最近还出版了以歌词为主的文艺作品集《涟水欢歌》,这应算是他“记住乡愁”,对涟源的一片赤子之心了……

  因为写《寻找茶黄色的泪痕》一文,引起了我对上世纪80年代中期涟源写小说的青年群体的美好回忆,思潮滚滚……所以我如今又写了这篇关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涟源歌词创作群体的小文,来作为涟源文艺界人士走过的道路的一种资料补充。

  当否,就让“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去吧!

作者:刘 风

编辑:石成

阅读下一篇

凯发k8官凯发k8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