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西方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平等和尊重,这样能更好地保护孩子的个性和创造性。但是,这样教育的副产品竟然会是脆弱
学到的教育理论真实践起来,便会发现教育中最难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理论,而是如何拿捏教育的尺度
再多的难题、再多的困惑也都有破解的方法,这其中最忌讳的就是照搬,最难得的就是冷静
-----------------------------------------------------------
最近陈女士很郁闷。
前两天在国外留学的儿子打来电话,正好赶上自己在开会,陈女士便告诉儿子等会出了会场之后给他打过去。没想到,陈女士刚到了会场外面又碰到了两位专家,于是聊了一会儿。当陈女士再把电话打给儿子的时候,儿子已经生气了,质问她为什么这么久才回电话。最终,儿子不仅发了脾气而且在微信上把陈女士拉黑了。
都说当今的父母焦虑,确实,现在的父母每天除了要考虑孩子“上什么学校”“报什么课外班”“学什么特长”等关乎人生规划的大事,还要担忧“客人来了孩子够不够礼貌”“孩子犯了错误能不能打几下”“孩子学会了顶嘴怎么办”等诸多小事。
在真实的生活中,所有这些大事小事不会排着队按照节奏出现,而是事无巨细地混杂在一起,相互交织变成一种焦虑的情绪弥漫在生活中。不久前,在中国教育在线组织的一次沙龙上,各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父母聊起了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困惑。
困惑一:到底该给孩子多少自由和尊重?
陈女士之所以那么郁闷,更多来自一种心理上的落差,长期以来,陈女士在儿子的养育过程中总是尽可能尊重孩子的意愿并且尽心尽力,甚至细致入微,“并没有奢望付出会获得同样的回报,但是至少可以换回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担待吧!”
但现实是,孩子大概已经习惯了“一切都围着自己转”,所以,一点点委屈都受不了。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育新小学的学生家长张帆表示,她也有类似的困惑。张帆的女儿上一年级,平时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经常秉承的原则就是平等、自由等。有时候真的很生气了也不会对孩子打骂,最多说上一句:你给我闭嘴。
结果,前几天张帆夫妇因为女儿做错了事而一起给女儿讲道理,大概是有些道理女儿不愿意接受,她冲着父母喊了一句:“你给我闭嘴。”这下子张帆夫妇真生气了,发起火来。很少看到父母对自己发火的女儿便大哭起来,非常委屈地边哭边说:“你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呢?你们都不爱我。”
很多家长跟张帆有着类似的困惑,都说西方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平等和尊重,这样能更好地保护孩子的个性和创造性。但是,这样教育的副产品怎么会是脆弱!
谁都知道,孩子不可能在“实验室环境下”长大,不能遇到了不平等或者感受到了一些不尊重就否定一切。就像张帆的女儿那样,看到父母对自己发火了就以为父母不再爱自己了。
有专家指出,平等和尊重就像阳光和空气,是孩子成长中最优质的成分,但是也要让孩子经历风雨,遭遇挫折。“尊重和平等不能变成过度的骄纵,否则孩子就会变得脆弱和受不得委屈。”
困惑二:规矩和限制如何拿捏?
北京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学生家长勾丽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她现在的烦恼是在教育中拿捏不好尺度。
勾丽的两个儿子现在8岁,已经很有主见了。但是儿子越来越多的“小主见”对于勾丽来说,是越来越难控制了。比如家里来了客人,勾丽让两个儿子跟客人打招呼,并且带着客人家的小弟弟或小妹妹一起玩。两个儿子就是不愿意,而且会对勾丽说:“为什么老强迫我们做不喜欢的事情!”
勾丽的困惑挺普遍,尤其是对那些在教育上有追求的父母来说。
随着整个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家庭教育相关的理论随处可见,家长们被最大限度地“武装”了起来。很多家长跃跃欲试,希望能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日常的家庭教育,而真在教育中实践起来,便会发现教育中最难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理论,而是如何拿捏教育的尺度,比如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拥有创造性,但是如何在保护孩子创造性的同时,还能让孩子守好底线,这其中最大的学问就是如何拿捏好什么是规矩什么事限制。
勾丽的困惑其实就在于如何拿捏。
有专家介绍,我们的家长总是看到西方教育中的自由,但是这个自由是建立在严格的规矩基础之上的。
专家介绍,一名中国顶尖中学的女孩子交换到美国,没过多久家长接到学校要开除这个孩子的通知,所有人都非常震惊。学校给出的理由是:这个孩子从不吃早饭而且连续顶撞老师。
在很多中国家长“从不吃早饭”只会跟孩子的健康相关,绝不可能会成为开除孩子的理由。后来经过进一步了解才知道,学校规定的每天进校时间是从吃早饭开始的,不吃早饭就意味着上学迟到,破坏了学校的规定。
而我们的家长心中通常还有另一个衡量规矩的标准,比如,我们的家长会认为如果上课去晚了那才算真正的迟到,但是没吃早饭又没有耽误上课时间应该不算。而在西方很多学校,规矩就是规矩,说不能破坏就是不能破坏。相比之下,我们的规矩背后还有潜在标准,规矩的执行还拥有不少“弹性”。“我们总觉得孩子需要快乐教育等,但是把最根本的东西都忘了,这就导致我们的孩子没有规矩或者教养。”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
困惑三:把孩子培养成全才还是专才?
邓先生在北京一家出版企业做高层领导,夫妻双方都有很好的教育背景,这种比较高端的家长也有困惑。
邓先生的女儿已经上高一了,不过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邓先生一家过得也非常纠结。
女儿非常喜欢绘画,邓先生和爱人也非常支持孩子。不过,就在女儿走到初三这个人生岔路口上,这位父亲开始困惑。虽然邓先生也希望女儿能沿着绘画这个爱好走下去,但是他的内心仍然希望女儿是一个全才。虽然邓先生所说的全才并不是各科都很优秀,但是希望孩子能涉猎面更广。因为“底子夯实了、路宽了,将来的发展机会才会更多”。
不过,邓先生的焦虑被女儿破解了。有一天女儿对邓先生说:“将来不管怎么发展,人们都是要看你在某一方面有多么高精尖,而不是看你有多全才。”邓先生突然想到其实在单位里,自己也是更看重员工在某一个方面的特长,并不要求每个员工个个全才、样样都能干。
有人说现在的家长是中国最特殊的一代,因为他们既赶上了教育理论足够充足的时候,所以拥有比以往任何一代家长更强烈的教育实践的冲动;他们又面临着整个教育界的深度改革,这使得他们在教育策略的选择上缺少可以借鉴的经验;同时,他们还要面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难题,而他们中的很多人自己也是独生子女……不过,再多的难题、再多的困惑也都能有破解的方法,这其中最忌讳的就是照搬,最难得的就是冷静。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