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勤劳酿得“丰收蜜”-凯发k8官凯发k8

来源:红网涟源市分站 作者:肖星群 朱远胜 编辑:石成 2019-10-09 15:28:09
—分享—

10月7日,走进古塘乡望岩村吴农斌开在人民公园与市图书馆之间的“湘农土特产”直销店,但见几千只野蜂在店内飞舞。“昨天刚从古塘云台山采了几百斤五倍子蜜放在店里,没过多久就引来大群蜜蜂闻蜜香而来。”39岁的吴农斌高兴地解释这一“奇异现象”。

2000年,入伍两年的吴农斌从辽宁退役后,一直在深圳等地打工10多年。随着父母年岁大了身体不好,吴农斌和妻子胡建江商量着回家乡发展。因为需要承担父母亲治病开支,孩子2010年出生时患有abo溶血,花费了近10万元。2015年,34岁的吴农斌因病致贫被评为贫困户。

“我是退伍军人,年轻又身强力壮,当上贫困户感觉脸上无光。”吴农斌说,胡建江也有点不愿意,“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吴农斌和胡建江下定决心靠自己的双手去摘掉贫困帽,并且希望能够带动其他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

“2015年,我在从外地回家的路旁买了一瓶蜂蜜,吃完后感觉肠胃好些了,我又想到了父亲和哥哥各养了几箱蜂,于是,我们决定养蜂。”就在夫妻俩寻找脱贫致富门路时,一次经历让他们想到了利用周边的山林资源养蜂,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2015年上半年,吴农斌试探着养了6箱蜜蜂,由于技术不过关,蜜蜂逃的逃、死的死,数量越来越少。吴农斌开始虚心向别人请教,并买来养蜂书籍慢慢摸索,到年底虽然只剩下了2箱蜂,但吴农斌很快掌握了养蜂技术。2016年初,凑了4万元四处购买蜜蜂,养蜂规模达到了100多箱。

养蜂规模的剧增,带来的劳动强度也成倍增长,再苦再累,吴农斌都坚持让蜜蜂采天然蜜源。云台山海拔近900米高,车辆无法到达,吴农斌就咬着牙一担一担往山上运,有时一担就是一个通宵。有时蜂群需要看护,吴农斌就在山里搭个帐篷“陪护”。“天气好,本地一年可以采三次蜜,天气不好只能采两次。”吴农斌为了让蜜蜂多采天然蜜,每年会租车往广东、衡阳等地转场两三次,每次在帐篷里一住就是两个月,蚊虫叮咬,饿一顿饱一顿成为常事。转场如果遇到天气不好,所有辛苦不仅白费还得赔钱,今年上半年转场到广东从化区去采荔枝蜜,没想到广东雨水多,吴农斌赔了近两万元。吴农斌像候鸟一样“迁徙”,为的是提供“上等好蜜”。

2016年,吴农斌收入五六万元,一举甩掉了贫困帽。

养蜂规模大了,对于地处偏僻的望岩村来说,销售也是一个问题。2017年10月1日,夫妻俩在市图书馆斜对面开起了门店,来销售自家的纯正蜂蜜。慢慢地,由于蜂蜜品质好,回头客越来越多,夫妻俩想到了扩大销售渠道和销售规模,自己有点利润,更主要能向外界推销农产品。更多涟源本地土特产开始进驻。“古塘金秋梨、蒸红薯,荷塘富田桥豆腐,杨市镇酱老倌等品牌我们都有销售。”吴农斌店面不大,农产品却是“大牌云集”,周边冷水江、新化等县市的农产品也开始进驻。

货好客自来,现在吴农斌的“湘农土特产店”每年蜂蜜、金秋梨、土鸡、腊肉等农产品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上,且呈攀升之势。北京、新疆一些客户购买一两次以后,已经成为吴农斌的固定大客户。“现在发往北京、新疆的货最多。”打理店子的胡建江说。

而对于一些来店里购买过蜂蜜,想学养蜂技术的顾客,吴农斌也是“不吝赐教”,无偿倾囊相授,到目前已在三个乡镇“收徒”4人。六亩塘镇白石溪村谭海涛购买过一次蜂蜜后想学养蜂,经过吴农斌的指点,一年多养蜂规模就达到了50多箱。

在部队被评为“优秀士兵”的吴农斌也是一个热心人。村里70多岁的吴修元是低保户,收入十分有限。吴农斌鼓励老人用土法喂养鸡鸭鹅,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上门以稍高于市场价格收走老人的鸡鸭鹅。“搭帮吴伢子,我去年多收入了4000多元。”老人高兴地说。吴农斌还经常到周边贫困户家收集鸡、鸭、鸡蛋等农产品,他说,只要贫困户家有好农产品,他就乐意为他们去销售,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为了打造蜂蜜品牌,2018年10月,吴农斌为自己蜂蜜注册了“蜜满巢”商标,并成立了蜜满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蜜满巢”蜂蜜多次参加“湘博会”“农博会”获得顾客青睐,也成了我市一张农业品牌。“我准备承包屋后的200多亩荒山荒地,栽上金秋梨、种上玉竹。”虽然现在只有养殖,但在申请成立专业合作社时,吴农斌为“种植”留下了伏笔。“希望通过基地 店铺(互联网) 农户”等方式,带动一些贫困户增加收入。”想干就干,吴农斌已经准备好了,正在积极和村里对接荒山荒地承包事宜。

来源:红网涟源市分站

作者:肖星群 朱远胜

编辑:石成

本文链接:

阅读下一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