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记安平镇界排坳村脱贫靠自身典型刘正华
近段时间,每天上午九点多,安平镇界排坳村贫困户刘正华把牛群赶进牛舍,匆匆吃过早饭后,就开着小三轮车到本村或邻村为牛群寻找一些村民舍弃的稻秆等。为了让牛群有充足过冬食料,刘正华不顾劳累“未雨绸缪”。
58岁的刘正华幼时患上小儿麻痹症,造成右肢发育不全,加上个子瘦小,一直到40岁才结婚。加上一起居住的老母亲吴原容中风后,需要长期服药,2014年,刘正华被评为贫困户。
刘正华从小就跟着父亲放牛,成家后,养了一两头牛。村定补干部、帮扶责任人李金香考虑到刘正华养殖技术成熟,鼓励夫妻俩扩大养殖规模。刘正华的养牛规模渐渐扩大到5头牛。由于牛的食量大,刘正华和妻子吴述才承包了几亩田种上稻谷,又种了1亩多萝卜,3亩多玉米、红薯、花生。
2016年,刘正华养牛收入达到两万多元,一举摘掉了贫困帽。9月,在帮扶责任人的推荐下,获得了5万元的小额信贷支持,扩建了牛舍,养牛规模也达到了10头以上。生活开始朝着更累也更好的方向发展。
每天夫妻俩天未亮就起床各忙各的,刘正华每天放两次牛,每次三小时以上。 放牛对于腿脚不便的刘正华来说,也是极其费力的事,“牛稍微走快点,我就根不上。”牛和人一样喜欢干净整洁的环境,刘正华把牛群赶进山后,吴述才就开始清理牛舍,刘正华不能挑重担子,把牛粪挑到田土里的任务,就落到了吴述才的肩膀上。中饭前,刘正华帮妻子干点农活或准备食料,吴述才在田里地里除草、施肥、打药水,似乎永远有干不完的活。
收获时节,那么多稻谷、红薯、萝卜,大部分都是吴述才一担一担挑回来的。2017年,界排坳村实施了农开项目,村里不少地方修了机耕路,大部分生产资料可以由刘正华开着三轮车拉回来,才减轻了吴述才的劳动强度。
晚上牛群回来后,夫妻俩还要把用机器打碎的玉米杆、稻秆等食料喂给牛群吃,晚餐也就一般到了九点钟以后。“白天忙得没时间洗衣服,衣服我都是晚上洗完。”吴述才忙碌一天下来,上床睡觉一般是深夜11点了。
“刘正华不仅勤快,也是一个很诚实的人。”安平镇党委副书记、联村指导员聂仲分告诉记者,刘正华的小额贷款9月中旬到期,由于他的资产大部分在牛群身上,资金一时难以周转,9月9日就先借钱归还了5万元小额贷款,随后卖了两头牛,再把钱归还给朋友。
“今年老刘做了两次肾结石手术,他帮不上忙,我就只种了两亩田了。”吴述才说。不过为了补充必需的食料,今年吴述才种了两亩牧草。
如今,刘正华养牛规模一直保持在10头以上,加上农业生产收入等,每年收入在四五万元左右。“我们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刘正华夫妇异口同声地说。
来源:红网涟源市分站
作者:肖星群 廖丽娟 谭芬芳
编辑:石成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