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傍晚开始,涟源市开始强降雨过程,全市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7月1日18点至7月2日01点,蓝田街道降雨124.1毫米,六亩塘街道降雨116.9毫米,三甲乡降雨108.4毫米,涟水河城区段超保证水位,涟源市气象台2024年7月1日23时57分升级暴雨预警信号为红色。
7月2日凌晨,市委书记刘杰来到市应急指挥中心,指挥调度全市防汛抗灾工作,并向坚守在防汛抗灾一线的党员干部致以诚挚的慰问。市委副书记、市长邓伟谋则率领基层一线党员干部,深入城区的重点地段,现场安排部署防汛和群众转移安置工作。
“同志们,防汛抗灾工作已经到了最关键、最吃紧的时候,这是一场考验毅力、定力的攻坚战,请大家坚守岗位、履职尽责,我们一定能够取得防汛抗灾的最终胜利。”市防指通过视频连线各乡镇街道和白马水库、大江口水库,逐个叫应提醒。
凌晨的涟源市应急指挥中心内,灯火通明,一套直达基层、高速高效的指挥体系正在迅速启动。
“立即调拨一百套折叠床和一百床棉被,运往市体育馆,用于转移群众安置。”
“白马水库、大江口水库要定期报送水库水位和入库流量。”
“气象和水文部门要科学分析预测气象、水文形势,及时上报数据。”
市应急指挥中心陆续发出指令,收集实时数据、传递重要指令、调运防汛抗灾物资。指挥部人员则通过实时监控,及时会商雨情、水情,科学研判,不停地沟通具体事项。全体市级领导下沉到挂点乡镇坐镇指导防汛工作,防指相关成员单位主要力量下至一线,并且聘请水利、地质方面的专家点对点进行技术服务。
时间在滴滴答答地流逝,大雨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指挥中心内各部门负责同志神色紧张:有不少乡镇的降雨量陆续突破100毫米,致灾风险极高。
蓝田街道群众肖新桂打着雨伞边走边说:“本来雨水是通过下水道流到河里去的,现在反而是河里的水通过下水道倒灌进入街道,我们现在准备转移了。”
“感谢党员干部对我们的爱护,帮助督促我们转移,这里大部分的群众都转移了。”群众刘新太对党和政府的帮助十分感激。
“搭帮那些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把我喊醒了。我完全睡着了,洪水来了我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群众谭芳祥来到临时安置点,回想起几十分钟前的险情,仍然心有余悸。
险情就是命令。全市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冒雨奋斗在防汛抗灾最前沿。降雨量最大的中心城区,市、街道和社区三级按照“应转尽转”“应转快转”的工作要求,出动党员干部417人,及时转移危险地区的群众。
“在建党103周年的特殊日子里,广大党员干部要展现‘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用实际行动擦亮党员‘名片’,筑牢坚不可摧的‘红色堡垒’,确保实现不垮一堤一坝、不死一人的目标。”市防指下达防汛抗灾攻坚令。
在城区沿河的街道,洪水已经涨至小腿,党员干部迅速行动,通过扩音器、敲门喊话等方式,向广大群众预警,挨家挨户说服群众进行转移避险,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小孩,党员干部用自己宽阔的后背,将受困人员逐一背离危险区域。120急救车也在现场待命,随时准备救援。
由于汛情形势严峻,市防指将体育馆作为临时安置点,安排十多辆大巴车将群众从危险区域转移到临时安置点。临时安置点内,随处可见党员干部正在紧急安装折叠床,准备矿泉水、方便面,安抚群众情绪,全力保障安置点群众的生活。
此外,各乡镇街道层层发动党员干部至村组户,组织开展河道巡查、山塘水库防汛检查、地质灾害点隐患排查,及时转移风险点的群众,封控危险区域,全力以赴应对本次强降雨。
当晚,涟源城区共转移和妥善安置涟水河沿岸新新、文艺路、光明街、双江街、民光等社区居民1715人,全市连夜转移安置临灾人员2869人,最大程度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随着阴云密布的天边开始泛起鱼肚白,降雨趋于结束,阳光普照大地,但对于奋战了一晚的防汛救灾人员而言,工作仍未结束。(黄超 吴世梁 吴农兵 曾灿芳 梁承宇)
来源:涟源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黄超 吴世梁 吴农兵 曾灿芳 梁承宇
编辑:吴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