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江,安平镇辖区的一个小山村,地方虽小但名声很响,原因就是这里盛产乌金——煤炭。现在,浆江村小河两边的山坡上随处可见一些漂亮豪华的连片屋舍,大多是煤的功劳。
我的家就住在离浆江10多里的地方。但小时候交通不便,从来没去过那,我对她的印象就全来自母亲。那时家庭困难,整车的炭是买不起的,于是母亲便经常去拜托村里开拖拉机的人,意思是请他们去拖炭的时候顺便用麻袋捎一袋回来。妈妈总会叮嘱:要金鸡山的,帮我选一袋好炭块子呐。现在常有人用“你是个黑炭块子”来骂人,但我记得炭块子真的是好东西。炭块子大小形状不一,但每块上都有些整齐的切面,大大小小的十分光滑平整,能反射阳光,堆在坪里熠熠生辉。用锄头轻轻一敲,炭块子便碎成小块,再踩上一脚就磨成粉了,拌上好的黄土,加水、搅拌、踩匀、拍实,妈妈便把她们做成圆圆扁扁的炭巴了。晒干后,母亲便吩咐我们把炭巴搬到长廊下堆好,再郑重其事地用塑料布盖住。冬天一到,母亲用破了口的旧菜刀把炭巴砍成小块,彻在火塘里,不一会儿,那火苗便从火塘中窜了出来,闪着蓝色的触角,飘忽不定:烧开了水壶、煮好了饭菜、暖热了我们的身子。邻居来玩,说:兰嫂子,你家的炭不生磺,火焰子闪得高呐!母亲总会说:是金鸡山的炭块子呢!
后来我们长大了,母亲便叫哥哥跟车去捡炭块子,每次回来,哥哥总是弄成个大花脸,身上全是炭。但我却觉得挺好看的,还羡慕他又去金鸡山玩了,而我却只能呆在家里遥想那个炭块子堆起天高的地方。
没想到多年以后,我的生活与儿时常常遥望的浆江牢牢地连在一起了。
1998年,我来到岛石中学。90年代的岛石中学规模好“大”。一是因为学校没有场地,三个年级分开办在三个地方,相距二三里路,我们戏称为“岛石大学”本部和分部;二是当时学生确实多,一千五六百人,抵得上现在岛石中学规模的四倍。学校位于安平镇岛石村,149乡道在此绕一个大弯,一头连着涟源,一头系着安平,叫做猫桐线。这里原本是岛石乡,后来撤区并乡并入了安平镇。虽然撤并了,但以前各个部门的旧址都在,依山而建,分列在“t”字形的马路两侧,我们管这叫岛石街上。所以刚去时,买东西要去供销社,开会在乡政府礼堂,食堂先是在农科站,后来又搬到电影院,最后才迁到校内。
老师们住的地方就更多,感觉周边到处是学校的资产:一些住在农科站的平房里,一些住在乡政府的木板房里,一些住在老学区的四楼上,一些住在电站里。我当班主任,住在校内,宿舍是一排两层小平房,发暗变黑的墙壁不时会掉石灰块下来。大家便用各色的塑料布把墙全包起来,再买上一个布衣柜,学校给每人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一张床,一个家就弄成了。(未完待续)
来源:红网涟源市分站
作者:吴 涛
编辑:石成
本文为凯发k8官凯发k8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